1.于立,1991:《国有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的障碍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本文首先从“进退无障碍理论”引出进入障碍与退出障碍的概念。然后,从产业比价扭曲的角度,结合诸多现实问题对我国产业中进退障碍进行了经济分析,同时指出进退障碍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进退障碍的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改革经济运行与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性;改亏损补贴为退出援助。作者还在文中结合有关议题,强调指出:“没有企业的进退竞争,合理的产业(部门)成本将永远是个谜”。本文系国内较早从产业进退障碍方面研究产业发展与企业改革问题的文章。
2.马建堂,1991:《我国企业行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研究》第11期。
本文总结了当时我国企业行为研究的特点和缺陷,描述了国外现代产业组织论的演变和特点,并指出所谓产业组织论在英国则称为产业经济学。论文指出我国企业行为和产业组织理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要掌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进展”,(2)“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做好产业组织研究的基础工作”,(3)“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础的竞争法规的研究”。本文是国内系统阐述产业经济学研究较早的文章。

3.吴家骏,1992:《论法人相互持股》,《经济研究》第7期。
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行股份制的着眼点,然后借鉴日本经验分析了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的作用和机制。最后得出结论:国企改革“从建立法人相互持股关系起步是可行的”,这是因为:(1)“通过法人相互持股形成稳定协作关系,有助于用经济办法促进企业集团的形成”;(2)“通过法人相互持股控制分红率,有助于股份公司起步”;(3)“通过法人相互持股突出经营集团的作用,有助于淡化行政干预促进政企分开”。本文是国内较早从现代公司理论方面研究国企改革的文章。

4.江小涓,1993:《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第6期。

作者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对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产业政策问题,特别是产业政策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1)“政府在产业政策中的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2)“存在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不是实行相应产业政策的充足理由”,(3)“产业政策既可以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也可以引起产业结构问题”,和(4)“产业政策手段的设计、选择和配合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产业政策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一篇关于产业经济学在国内政策应用方面的经典文章。本文荣获1994年第6届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

5.丁炳休,1996:《韩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作者丁炳休是韩国光州市朝鲜大学校长,教授,经济学博士。韩国的产业经济学起源于欧美的产业组织论。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中的战略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学者们结合这种产业变化,从个别产业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产业组织的研究,促使产业经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由国外权威学者介绍其本国产业经济学的综合性文章,对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有借鉴意义。

6.张维迎、盛洪,1998:《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第2期

本文开始就明确指出,中国反垄断的首要任务是反政府部门的垄断行为。接着,从中国电信业开放的背景和(原)邮电部的反竞争行为两方面,作者利用详尽的资料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了上述观点。最后,针对中国的国情,提出具体的政策选择建议。本文是国内较早讨论我国反垄断问题的文章,分析精辟且具有现实意义。

7.王俊豪,1998:《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研究》第8期。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分析了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成本函数的弱增性,讨论了自然垄断与竞争的效率比较问题,提出了原有建立在垄断企业能实现最大可能效率基础上的自然垄断理论有缺陷,政府应该放松管制,在自然垄断产业应重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观点。最后结合对有效竞争的分析,论述了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建议。作者系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本文也可视为该领域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