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走进大顺镇广袤农村,处处都是不一样的景象,各个乡村立足有利条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镌刻本地烙印的“一村一品”,一幅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画卷铺展开来。
涪陵区大顺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人文,使得这里享有“诗画大顺,坪上江南”的美誉。近年来,大顺镇人民政府一班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脚踏实地,扎实苦干,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乡村振兴,必有青年力量。7月6日-7日,管理学院“携梦”志愿者服务团调研队走进红色大顺,以大顺镇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就作为传统古村落的大顺村和大田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生产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大顺镇,一个历经革命洗礼的红色胜地。著名革命烈士、川东农民起义领袖——李蔚如的故乡在这里,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李蔚如烈士陵园、李蔚如旧居、李氏祠堂将李蔚如的革命轨迹串联成篇。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景区,让李蔚如烈士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大顺镇,一个朝气蓬勃的水墨药乡。民间有句谚语:吃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其实,乡村产业发展同理——一片土地长出什么产业,关键在于根据地方特色抓好项目规划和实施。

经团队成员们对大顺村和大田村调研发现,大顺镇生态优势突出,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中药材种植是大顺镇的重要农业特色产业。大顺镇镇长辛培常介绍,“依托优渥的土壤,大顺镇积极探索‘政府+国企+社会资本+村集体+农户’共赢发展模式,已先后引进太极集团、天同农业等龙头企业,种植金荞麦、前胡等传统中药材近6万亩。”同时,通过林下还原野生栽培模式,成功引进种植黄精和灵芝两种名贵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已达5000余亩。对大顺镇来说,大力发展中药材就是一剂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方”,而这剂良方见效背后,少不了惠农政策和技术培养的“培土施肥”。
药到“贫”除。据悉,涪陵培育壮大“2+X”特色产业集群,其中“2”,所代表的两项主导产业,其中一项就是中药材产业。大顺村村委主任宋艺谋也向调研队表示,大顺村在立足自身优势,聚焦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深入落实区委“2+X”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中药材这一特色产业。
大顺镇,一个积淀厚重的文化之都。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顺村主产的大顺红茶作为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顺红茶茶厂与陈氏庄园毗邻,位于传统村落当中,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专访大顺村村委书记宋艺谋会议上,他向调研队讲述道:大顺村各茶厂以“村民+企业+集体”的模式运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大顺镇,一个美不胜收的坪上江南。大顺镇的大田村,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村落,因坡陡水沛而多梯田,蜿蜒重叠的梯田,使大田村处处都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成千上百的梯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千丘塝梯田,让人沉醉。据当地村民张梅介绍,该处到秋收季节,金灿灿的稻穗一层一层的,看上去像金字塔一样。
两个村落,有共通之处,而又各有特色。调研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大顺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大顺人民的经营智慧、对家乡的热爱及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大顺镇的乡风文明、和谐安宁必定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撰稿人:钟韵/文 钟韵/图
审稿人:冉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