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携梦”志愿者服务团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平安镇鹿坪村开展人物专访活动。鹿坪村幅员面积14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村域内多山地、少水田,农民主要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黄牛等传统农业为生,群众家庭收入主要靠青壮年外出务工。服务团专访了鹿坪村党支部书记曾庆纯、鹿坪村产业发展振兴带头人傅朝军。
“小农户融入大市场之难”是曾庆纯2019年担任鹿坪村支书遇到的第一大挑战,“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是长期困扰鹿坪村村民的难题。为帮助当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曾庆纯始终坚持以“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以“助农增收”为目标,联动多方资源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寻找合作伙伴。最终,在平安镇政府的支持下,与彭水县多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优先收购鹿坪村农产品”的协议,与各大商超签订“收购、转销鹿坪村农副产品”的合作协议,并建立鹿坪村农产品“绿色专柜”,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老百姓的农产品销得出、卖得好。
村民们正在收割花椒
增强鹿坪村农户融入市场的主动权,确保更多农村留守劳动力增收有保障,是曾庆纯工作的第二大重要目标。在平安镇政府的指导下,曾庆纯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反复研判商议后,决定培育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创办鹿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群众自愿参与为原则,以保护价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农副产品,并牵头和县域内相关零售企业签订农副产品包销协议。此举不仅帮助农户有效解决规模化种养可能遇到的销售难问题,也帮助农户有力抵御市场冲击带来的风险,还能实现群众和村办企业双增收。
“青年人才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石,鹿坪村也不例外”曾庆纯意识到这一点后,不断鼓励和劝服外出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带动村里有想法、有经验的青年真干实干,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使鹿坪村迈上乡村振兴的新台阶。
鹿坪村支书谈农产品销售与可持续发展
鹿坪村产业发展带头人、鹿坪村3组的组长傅朝军,从19岁起外出务工。在外务工二十一年的他于2014年积极响应当地政府返乡创业政策,重返鹿坪村的田间地头,重新做起了一位“农民”。
拥有一双敏锐觉察市场机会的眼睛,增收致富并不难。创业初期,傅朝军以种植香菇为主,但结果不如人意。在村、镇领导的引导,当地农改委的建议下,傅朝军将目光锁定在洋荷。“洋荷喜阴,生命力极强,既是药材又是食材,一年种植多年丰收,管理过程简单,平均六年需翻新一次……”这是傅朝军从互联网和种植户那里习得的经验,也是他200亩洋荷丰产的原因。多样化生产是分散风险、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19年,傅朝军在兼顾农业种植的同时,和村里其他人合伙创办、经营了惠民生猪养殖场,积极参与了管理花椒种植、加工基地。
洋荷产业领头人傅朝军谈“贱谷伤农”
“政府对每亩土地的补贴刚好可以用来承担流转土地的费用,给返乡创业者的资金支持刚好可以用于扩大洋荷种植与生猪养殖规模。”傅朝军说,“政府还给我们建立产品储藏气调库,既可以保存村里滞销的农产品,还奠定了产品错峰上市的基础。同时,政府还为我们找好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好产品质量与销量的问题,不用担心‘谷贱伤农’了。”如今,小小的洋荷已成为傅朝军的“宝贝疙瘩”,养殖场的猪肉也销往各地。同时,傅朝军还充分利用手中的产业资源为鹿坪村提供就业岗位,为村民创收做实事。
傅朝军带领志愿者们参观洋荷基地
耕耘自我促发展,厚植情怀做实事。傅朝军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关切,还在于他自身的努力与坚持、科学的种植与管理、因地制宜的策略与循序渐进的心态。曾庆纯扎根农村的情,傅朝军向着农业的心,两人奋斗的艰辛都让志愿者们动容,都在号召有志青年们返乡就业创业,扎根基层,立己达人,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青春与力量。